admin/ 五月 1, 2020/ 引導-問對問題就找得到答案Facilitation & Group Communication/ 0 comments

有一次擔任美國東岸小學,校外教學陪伴志工
我驚訝的發現,不論是哪個年紀的小男生小女生,明明是活潑好動的年紀
但只要老師提醒該注意的安全事項
需要遵守的規矩,大家都會立刻停下動作,好好的依照規範去做
      
我偷偷問旁邊的志工?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守規矩?是吃了什麼藥嗎?
她一邊偷偷笑,一邊跟我說:「之前有一個小朋友不聽老師管教,在校外教學做出危險的行為,學校就打電話叫家長把孩子帶回家,下一次的校外教學不准他參加了。」
      
美國不同地區的學校,情況落差很大,這裡只就自己看到的來分享
原來看起來守法守規矩的背後,有這樣的霹靂手段
      
看出端倪了嗎?
表面上我們看到鼓勵思考、觀察的學習環境
基礎是用堅強的手段與充分溝通,維持基本的秩序
規矩可以來討論,一旦形成規矩,就會強悍的執行
在這樣的架構下,安全是學校與的責任
只要可以維持安全,所有的討論都是可以的
      
這樣的方法,對於亞洲的家長,是蠻大的挑戰
因為所有的討論都可以,意味著,孩子會看到跟你不一樣的世界
產生跟你不一樣的想法
想要跟你走不一樣的道路
這跟我們從小被教育要順服、乖乖聽話的環境,很不一樣
也不擅長據理力爭自己的觀點
多辯幾句,還可能因為資訊不對稱,背氣噗噗地打敗
「老娘/老子教你思考,結果不肖臭小孩拿回來對付我」(哭著跑走)
      
回到事實、感受、判斷、行動四個層面來分析
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落差在哪裡
「小學生為什麼不可以沒大人看顧在公園玩」的盧小小為例
(其他人都有為什麼我不行?)
      
事實:知道的部分不同
小孩:看到同學們去公園玩,大人沒有陪在旁邊,自己的媽媽不允許
大人:小孩落單遭遇危險的社會新聞
      
感受
小孩:跟同儕不一樣感到不安、得不到覺得挫折不悅
大人:為什麼不能體諒大人的擔心、擺在眼前的是事實為什麼無法考慮感到氣憤、還有其他事情需要忙覺得煩躁
      
判斷:過去經驗與價值判斷不同
小孩:覺得自己做得到、事情沒有那麼危險、大家都沒事、跟朋友玩很重要
大人:玩耍與安全孰輕孰重很明確、危險就是危險,只要有千分之一的機率都不可以冒險
      
行動:風險承擔
小孩:出了危險是大人要想辦法承擔
大人:出了危險是大人要想辦法承擔
行動的討論:如果不是現在玩,我們可以怎麼做,讓我們維持安全,又可以玩?
      
你或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標題明明是寫獨立思考,文章內容卻變成強制執行?
不,這整個系統的差別在於讓資訊充分揭露+理解背後的考量後遵守
安全是大家可以同意的目標,
但是安全的標準還有執行的方式,卻是人人各有不同
不要說大人,連自家的孩子都會跟你對著幹
特別是超不爽、就是想要跟你對抗的時候……
      
這時候把訊息揭露後執行,就算孩子不同意家長的價值觀
在選擇自己行為的時候,也會更理解過家長的考量(即便他不同意)
我們希望的,是他的心甘情願
無法心甘情願的時候,至少了解底線在什麼地方
而不會只是一條冷冰冰的命令扣下來。
      
引導是有框架的
知道界線在什麼地方,在裡面充分發會愛心與創意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