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種菜挖土
首先要先想好要種什麼菜,了解這種菜的習性。
在合適的季節,看好土壤的狀況,把泥土挖鬆,變成適合耕作的環境,有的菜苗,要挖得比較深,剛種下去還很脆弱,夠深才站得穩。
如果是種蘿蔔,用手指戳個小洞,抓小搓芝麻一樣的蘿蔔籽,灑到洞裡,每個洞之間,要保留適當的距離,才有生長的空間。
彎腰播種腰痠得腰命、種到一半,大雨卻來了,小苗跟種子,通通莎悠那拉~~下次再聯絡,一切砍掉重練。
嘆口氣,從鬆土從新開始。
引導、參與式的教育訓練在做的事,根種菜好像。
首先要先了解參與者的能力、習性與知識程度。
參與者的程度很好,基礎知識很夠,就要考慮協助他們,看到跨領域的思考方式,幫助腦筋轉彎。
就像了解不同蔬菜的特性,給他們適合的環境。
參與者的理解程度快,反應迅速,就要準備多套腳本,快速跳耀主題,用多維的角度切入,一旦發現卡在某個點,就要立刻慢下,用經驗、討論、互動,協助用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
有的蔬菜生長得快,就要給他比較大的空間,搭棚搭架,大胃王就要提供足夠的養份,甚至引水灌溉。
如果參與者累了,精神已經渙散,就好像播種的時候,大雨已經落下。要立刻察覺,協助他們把疲乏的腦力紓解一下,準備下一輪的進擊。
下了大雨再播種是沒有用的,與其沒有效果,不如停等一下,醞釀一下,成果會更好。
如果參與者是基礎知識不夠,即使身為引導者,也要立刻變化,成為提供訓練的講師,或者協助參與者找到擁有適合知識的管道。
曾經有人擔心:要用這種參與式的引導方式,準備工作好龐雜
如果只是為了達到教學的效果,你會想要取捨哪一個?
#感謝有機菜園讓我學到這一課
#引導跟自然農法道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