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九月 24, 2015/ 創業與經營管理management, 參與者回饋Sharing/ 0 comments

如何在團體裡說話,更有影響力
擁有影響力的方法很多,今天分享其中一種

在團體裡面,有沒有遇過一種人,總是提出批評的意見,他沒有說錯,這些都是可以變得更好的,但只要從他的的嘴裡說出來,就一定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今天大家『都』遲到。」
「公司的獎金分配不合理。」
「這家餐廳的菜都是冷的。」
「這位新同事講話沒禮貌。」
「垃圾都沒有倒,窗戶有灰塵,大家桌上好亂。」

事情能夠改進是好事,我們的生活,也需要變得越來越好,但如果「只有」要求改進的建議,聽在大家心中,是什麼滋味?
這位「總是」提出改進的人,他有批判性的思想,也有看到更好的眼光。如此之外,是否有可能有更強而有力的方式?讓團體獲得改善與進步?

換個角度,如果適度地說出肯定且具體的言語,它的力量是超乎你我想像的。
有個理論這樣說,當你將關注力放在正面想要的事情,你想要的部分,會慢慢的長大,長到一個程度,就把你不喜歡的事物蓋掉了(註),並且,更積極具體地提出,心目中的「好」是什麼。

「今天有兩位同事準時在開會預定的九點鐘到達會議室,我知道大家的業務都非常的忙,他們可以準時到達,非常不容易!如果大家都可以準時,會對會議的效率很有幫助」
「獎金的分配,在業績達成的部分,有反應我們的努力與投入,在投入時間的部分,有些績效無法直接從數字看出來,例如客戶的滿意與忠誠度,這些需要納入獎金考量。」
「湯燉煮的很入味,米飯的品質很好,配菜的部分若可以是熱的,會更好。」
話講得比較多,在溝通的同時,肯定對方的努力,也讓對方知道,這樣做受到肯定,具體的說出來,有激勵與鼓勵的效果,也讓他知道,他的努力有被看到,而且希望繼續下去,除了被肯定的部分,其他可以做得更好的,還有哪些。而不是做好是應該的,不好就要被修理。

而且,當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發生了,一個總是會稱讚的人,「嚴重的」說出批評改進的話,這句話的分量,會不會比那位只說批評意見的,有份量。因為大家聽慣了他的肯定,居然連他都覺得要改進,那真的是需要改進了。

另一點要補充的,是說完讚美的時候,要非常戒慎使用「但是」這個轉接詞。
因為這句話會否定對前面的肯定,就像是「我愛你『但是』我無法娶你。」愛不愛都不重要了。

註:美國組織行為學教授大衛‧庫柏里德(David Cooperrider)提出肯定式探詢理論(appreciative inquiry,又稱AI模型)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