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點,已經超過該上床的時間,小孩還在摸,明天要上學
媽媽:「該去刷牙睡覺了」
小孩:「再一下就好」
媽媽語氣提升:「你半個小時前也是說一下就好,現在立刻馬上。」
小孩臭臉:「好!!!!啦!!!!」不耐煩的語氣
忙了一天已經很累了,自己也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
擔心他明天上學爬不起來,看到那個不耐煩的表情
情緒被感染,火都快要上來
可是教養書上,都說媽媽要平和,教小孩的時候不可以有情緒
這樣憋到內傷,真的好嗎?
在位者的情緒勞動
店員遇到無理的客人,需要克制自己的白眼,禮貌的回應
「是的,我瞭解您說的……」
老師遇到影響秩序的學生,必須壓抑心中對進度的焦慮
「同學,請你回到位子上坐好……」
以上種種狀況,都是屬於明明要發作
卻因為所在的位子,不得不壓抑的情緒勞動
如果在這些情形下,真誠的表現的自我
常會被指稱是情緒失控,自制不良
因為這樣的情緒表達,不符合對這個職位的期待
同理,家長為了要教導孩子這個目的
控制自己呈現出平穩的情緒狀態,也是屬於情緒勞動的一種
不得不說,在情緒平穩精神飽滿睡得飽的狀態下
思緒比較清楚,其實比較不容易爆炸
教小孩在冷靜的狀態下,效果比較好
可是工作可以躲回家
在家裡可以躲去哪裡?
家不是溫暖的地方媽?為什麼當了爸媽就這麼憋屈?
孩子也必須學著去辨識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人都有情緒,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情緒,並不是壞事
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選擇你的戰場
要不要情緒勞動是一種選擇
如果認同情緒平穩的時候的教導是比較有效的
那麼就停止情緒發洩式的碎念,把教養暫停在已經爆炸的時候
暫停一下,等情緒平穩的時候才教
憤怒是我們還在草原當猴子的時候,用來戰鬥求生用的
戰鬥狀態拿來教養,效果不大好
所以既然氣了,就別急著教了,失敗機率太高
還有其他的時間可以跟兔崽子慢慢耗
又沒有要贏他什麼
別讓損失越來越大,最嚴重不過是明天爬不起來
把眼前短暫的目標先放一邊
長遠的目標是要孩子可以自律
但同時,也讓孩子知道他做某些事
會讓爸媽感到生氣、沮喪、憤怒、焦慮
孩子是很好的觀察者,他們其實靜靜的在觀察家裡發生的一切
家人的喜怒哀樂,他們都觀察得到
只是他們因為還在學習中
所以有時會錯誤研判
在該緊湊的時候,沒有呈現緊湊的姿態
只是為了優雅而優雅
有時會讓搞不清楚狀況的小孩,更搞不清楚狀況
急就是急
在平和的時候,來調整下次要怎麼做,可以不讓自己這麼狼狽
整個結構要怎麼改變
情緒的的展現,也是一種溝通的工具
讓孩子知道你的在意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情緒
情緒的展現並非全然負面
你可以選擇在什麼時間點情緒勞動
你可以選擇教養的時機
時時刻刻都要教
不管小孩或大人,都會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