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六月 6, 2020/ 引導-問對問題就找得到答案Facilitation & Group Communication/ 0 comments

「如果你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進一步發揮影響力去說服別人一起同心協力來完成,那麼十個人十個意見,最後我們什麼也做不到。」
      
這是美國三十年經驗的教育工作者,跟我說的。
我當時問他,為什麼美國的教育,這麼重視表達能力。
      
我所在的美國東岸小學課堂中
老師們反覆的問孩子「要點是什麼?」「主軸是什麼?」
從小就這樣訓練腦筋要動
      
舉個例子
我們常常會從LINE或臉書,收到別人分享的連結
他會分享給妳,一定是那個連結中
有一個什麼點,讓他覺得想要分享
      
但是,如果他沒有說出來,就只是丟連結
你一輩子,也猜不到他心中的那個點是什麼?
就算他只是簡單提一下都好
「我覺得你可能有興趣」
「有這種事情發生,要注意小心」
「這裡小心不要去」
「下次我們一起去這裡玩」
「我把你當成硬碟,丟給你備存」
      
這就是觀點的重要性
現在網路上訊息到處都是,多到爆炸
可是因為是這個朋友丟給我的
所以我們更在意的,是他為什麼要傳遞這個連結
這才是我們連結兩人的節點
      
這是「彙整要點」與「提出觀點」訓練的重要
他不只是人際互動的能力,也是溝通的基本功
你有沒有辦法整理自己的思緒,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傳遞這個訊息?
傳統講課,都只是單方面的聽講,無法培養這樣的能力
            
這裡分享其中一個分辨的工具,並且用美國小學課堂中,實際討論的主題
「動物為什麼不穿衣服」這個足夠引起興趣的主題,作為例子
不只跨學科,而且是建立學習的能力與方法
要能形成觀點,會有三個階段
辨識具體事實、比較與確認差異、建立判斷與觀點
具體事實是什麼
世界上的動物分成哪些類別?這些動物有什麼外觀的特徵?
(目的是要建立全面的觀點,能夠從綜觀的角度去了解事務)
      
比較與確認差異
哺乳動物與兩棲動物的外觀,有什麼相異的地方?有什麼相同的?
(目的是在比較的過程中,了解差異,例如毛髮有保暖與保護的功能,但是不利於散熱)
      
建立判斷與觀點
你認為毛皮的優點是什麼?
你認為穿衣服的好處是什麼?缺點是什麼?
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
(建立判斷並不是要爭輸贏,而是提出目前的看法
並不要求正確,而是講究修正與日後調整)
      
整個流程會分次進行,有時考慮孩子的專注力與吸收程度
會延續兩三週,提供知識、引導判斷、沈澱、再重新討論…….
一再循環

由於篇幅的關係,省略一些步驟
但是引導的人,必須保留中立的態度不批判
因為一旦批判,就會引發學習者的防衛機制
大腦在這樣的狀態下,常常就停止學習跟思考
      
孩子需要明確的目標跟方向
帶領者要能夠提供需要的知識,讓他去發覺
還要能夠引導

訓練的重點是動腦筋,不是死記硬背
但是知識也在整個過程中
因為反覆被運用,所以牢牢的記住了
            
孩子長大了,就要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與觀點
還是像個嬰兒,隱約覺得不舒服就該該叫
「我也搞不清楚我到底哪裡不舒服,反正我就是哭,等著他人來幫我解決就好」
小時候這樣,還有媽媽可以用愛心幫忙
到長大了還不學會表達與思考,就變成成人外型的嬰兒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